
来源:民事法律参考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来源、作者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当庭拍照复印:众说纷纭下的争议焦点
在司法实务中,当事人能否当庭就民事案件庭审笔录拍照或者复印,这一问题长期处于争议的漩涡中心,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部分人秉持着谨慎的态度,他们认为案件尚未审结时,庭审笔录涉及审判机密,不允许拍照或复印。在他们看来,案件审理是一个严谨且连贯的过程,在最终裁判作出前,庭审中的各种信息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如果允许当事人当庭拍照或复印庭审笔录,可能会导致案件信息的不当传播,对后续的审理造成干扰,甚至可能引发舆论压力,影响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比如一些复杂的商业纠纷案件,庭审中可能涉及到尚未公开的商业数据、合作细节等敏感信息,过早流出可能会对相关企业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他们担心当事人拍照或复印后,可能会对笔录内容进行歪曲解读,误导公众舆论,给司法机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而另一种观点则积极主张,除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材料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外,其他民事案件的庭审笔录,当事人都有权拍照或者复印。随着司法公开进程的不断推进,庭审不再是神秘的 “黑匣子”,大量的庭审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全社会都能直观地了解庭审过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庭审笔录的内容已不再具有绝对的保密性,认为其涉及审判机密而禁止当事人当庭拍照或复印,显然与时代发展趋势相悖。从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角度出发,当事人有权获取与自身案件相关的材料,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庭审笔录记录了当事人的陈述、质证、辩论等关键内容,当事人拍照或复印后可以更全面地回顾庭审情况,为后续可能的上诉、和解等行为提供依据。
法律天平上的衡量:权利的合法性剖析
(一)法律赋予的 “尚方宝剑”
当事人复印、拍照庭审笔录并非无本之木,而是有坚实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明确赋予当事人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和法律文书的权利,这里的 “本案有关材料” 理当涵盖庭审笔录。这就好比一把 “尚方宝剑”,为当事人获取庭审笔录提供了根本性的法律授权,是当事人行使这一权利的源头依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诉讼代理人查阅民事案件材料的规定》则进一步细化了当事人的这一权利。该规定不仅明确庭审笔录属于诉讼代理人可以查阅和复制的案件材料范围,还对查阅和复制的方式、具体流程以及涉及敏感信息时的处理办法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从法律体系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相互呼应,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权利保障体系,为当事人复印、拍照庭审笔录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支持。
(二)公开审判的时代浪潮
在当代社会,司法公开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审判方式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庭审直播逐渐常态化。如今,只要打开相关的司法公开平台,公众就能足不出户观看各类民事案件的庭审直播,直观地了解庭审的全过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庭审笔录的内容已不再是神秘不可见的 “机密”,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向社会公开。既然庭审过程都能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众面前,那么认为庭审笔录涉及审判机密,进而禁止当事人当庭拍照或复印,显然与司法公开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庭审笔录作为庭审过程的书面记录,其内容与庭审直播所呈现的信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允许当事人复印、拍照庭审笔录,并不会造成额外的泄密问题,反而有助于当事人更好地参与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特殊情况的考量:涉密与隐私的困境
(一)涉密信息的处理原则
在讨论当事人能否当庭对民事案件庭审笔录拍照或复印时,涉密信息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当案件涉及国家秘密时,一切都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绝不容许当事人随意拍照或复印庭审笔录。国家秘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一旦泄露,可能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害。比如在涉及国防机密、重要政策制定等敏感信息的民事案件中,这些信息的保密级别极高,即使是在庭审过程中,也必须严格保密,防止任何可能的泄密风险。任何违反国家涉密信息管理规定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的严惩,这不仅是对国家利益的保护,也是维护法治秩序的必然要求。
(二)商业秘密与个人隐私的平衡
在现实的民事案件中,常常会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这些信息虽然不像国家秘密那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商业秘密关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利益,一旦泄露,可能会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个人隐私则涉及公民的人格尊严和个人生活安宁,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庭审笔录涉及这些敏感信息时,法院会在保障当事人知情权和维护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间寻求平衡。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司法实践,法院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妥善处理。对于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部分,法院会采取遮挡、隐名、摘要等技术手段,将敏感信息进行处理后,再为当事人提供庭审笔录的复制服务。这样既能满足当事人查阅、复制庭审笔录的权利,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被泄露。当事人也可以申请在庭审结束后查阅庭审笔录,但明确禁止拍照、直播,以此来进一步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